|
70年,养老政策的变迁,从天堂到人间我们退休的时候可以领多少钱? 退休后,你交的社保可以拿多少钱?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关于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历史和养老政策的变化。这个变化关系你我,多了解一些对我们未来的财务的安排和规划是有帮助的。 按世界银行测算,如果不改革,到2030年中国的退休开支将占工资总额近五成,可能带来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从1949年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到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再到开始迈向老龄化社会之时,中国的养老制度一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修订。虽经过一次次艰难博弈,但至今也未能在历史的阴影中完美转身。 一、1948 - 1986年:养老保险的诞生。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和国家负责生老病死 1948年,时任东北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李立三首次提出“劳动保险”这个词,参照的是苏联的社会保险模式。 养老金的缴纳:各公营企业要按月缴纳工资总额3%的劳动保险金 养老金的管理:其中30%存在政府指定银行,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剩余的留在本企业用作劳动保险开支。 养老金的发放:“按工龄长短发放本人工资30%-60%”。工人退休后,企业给发养老金; 只要拿着单位给发的“三联单”,报出工作证的编号或者家属证编号,职工和家属都能在规定的医院挂号看病,“自己不掏一分钱”。 人民的感受:“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 真好。 二、1986年 - 1993年:打破铁饭碗,社会上养老 背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时的第一要务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不过,刚一下水,养老问题就绊住了国企。 《共和国故事》一书记载,有的纺织、粮食、盐业等老企业,退休费用占到工资总额50%以上,个别甚至超过了工资总额,有的企业严重亏损,减发、停发退休金,经常引起退休职工上访、罢工,甚至发生一些退休职工自杀事件,新老企业负担不均的矛盾非常突出。 此外,集体企业的蓬勃、企业合同制用工方式的出现、外资企业的引入等一些新的经济形式出现,也使得一大批人无法为原来的养老制度所涵盖。 1986年,劳动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 1、1986年是社保改革的元年。4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 2、3个月后, 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试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国营企业将以劳动合同制取代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 就是民间说的“打破铁饭碗”,同时规定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 并由企业和个人分担缴纳保险费。 工厂企业逐步通知工人签署劳动合同。 “那会儿倒是没引起什么波动,大家都没当回事儿,签了合同以后,大家没有感受到啥变化,干的还是原来的活儿,领的还是原来的工资,劳保也跟以前一样”。 这时候,网友鲁文华听说,很多人,有的还是国家干部,开始“下海经商”。对她来说,真正的变化要从1991年开始。 在北京,企业开始陆续为职工办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手续。 这回,鲁文华知道了她退休时不再由企业发养老金,而是由社保发养老金,这叫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社保就是我们自己也要交一部分钱”,她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些职工不理解,认为自己为企业工作了一辈子,结果退休后跟单位没关系了,就到上级单位信访。“那时候,单位开会宣讲社会保险政策,最后强调保障大家的待遇不降低,才打消了大家的忧虑。” 3、1991年,也就是5年后,国务院下发《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养老保险问题第一次作出重大决策,明确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调整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缴费标准开始时可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收缴。 三、1993年- 2010年,养老金压力越来越大,从建立个人账户到空账规模越来越大 背景: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选择,在此后十多年时间内都被一个问题所缠绕:要不要设个人账户。 那时,以智利和新加坡这两个新兴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为代表的“个人账户”模式,正为全球瞩目。顾名思义,是给每个缴费者建立个人账户,个人所缴和企业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放在自己的账户里,这些资金会由对应的管理机构投资保值,退休后里面的钱拿来支付自己的养老金。 从理论上看,这种自己给自己养老的办法,能够解决现收现付制度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而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就是这一代人交的钱给上一代人领用,随着老龄化少子化,交钱的钱越来越少,领钱的人却越来越多。 1、1993年,模式确立:统账结合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引入个人账户的做法。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从这里开始,它被称为“统账结合”,即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 2、1995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职工工资收入16%左右的费率记入。由个人与企业共同缴纳。 但是,统筹部分的养老基金不足以支付当期应当发放的养老金,因此,个人账户的养老基金与统筹部分的养老基金都用于发放当期的养老金,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记是空账,没有积累。 3、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国务院决定做实个人账户,实现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积累。 继2000年在辽宁、2004年在吉林、黑龙江试点之后,2006年国务院决定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上海、天津、山西等8省市,2007年江苏、浙江两省也提出了扩大做实试点的方案(已报国务院,待批准)。目前这些地方的个人账户并不是完全做实,做实的比例从3%到8%不等,如吉林做实比例是6%,辽宁和黑龙江是8%。 4、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养老不能靠政府,发展企业年金。 养老金的缴纳: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费为8%,企业为3%,个人无法达到比例的地区,差额先由企业负担,再逐步提高,企业缴费比例,不超过职工工资的20%。 为了应对这种双重压力: 1、2001年,成立全国社保基金,增加社保基金的来源。 2001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成立全国社保基金,用于统筹应付这个问题,国务院要求国有股IPO和增发时,必须按融资额的10%出售股权,上缴全国社保基金。 可刚一出台,股市震荡,几个月后证监会被迫叫停,后来这个政策被缩小到只对海外上市的国有股实行。 2、2005年,缴费基数的调整 到2005年底,在东三省等省市缩小个人账户占比,由财政补贴“做实”的试点基础上,国务院又再下文,把个人账户占工资比重从11%下调到8%,这部分钱全部由个人缴纳,而20%的单位缴纳部分全部拿去统筹。 此时,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基本形成,按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的说法,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缴费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十来年发展下来,全国社保基金目前的规模不到九千亿,而空账规模已超过两万亿。 四、2012-2020年,延迟退休政策,从研究到实施 “研究”了8年之后,延迟退休终于在2020年来了。不仅开源也节流。 1、2012年6月,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人社部同时提出“小步慢走”思路,拟针对不同群体诉求采取差别化策略。 2、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3、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负责人表示,争取在2015年年内完成方案制定,2016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向社会征求意见,2017年正式推出,并在方案推出至少5年后再实施。 4、2016年7月,人社部表示,方案已经初步成型,将在当年拿出并向社会征集意见,小步慢走,渐进到位。而且在方案出台后,将充分征求意见并经过5年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实施”两个字,标志着延迟退休将要从此前的研究层面,变成现实。 6、2021年3月5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引入“弹性退休”机制,在未来设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之外,再设定两个“弹性退休”年龄供老百姓选择 其中,“弹性实施”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政策的变化,总是先吹风,等大家逐渐接受了,再逐步实行。 五、延迟到什么时间退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这个听起来好像80年代,从铁饭碗时代变化到社会养老,当时也是大家诸多担心诸多不满,于是各种宣讲,社会养老是一样的,不会影响退休金的发放。 所以,未来最好的结果可能是60岁的时候选择退休,但是养老金会领取的较少,对于有额外准备养老金的人来说,这个钱可以自己补充。 退休后,如果热爱自己的事业,可以持续工作,就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人一样,即便90岁了还保持着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也可以选择享受人生,做一些自己想做未做的事。 而对于没做一点准备的的部分人来说,即便是身体不好,也不得不一直工作,为了退休后可以领的钱多一点,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 未来可能出现一起工作的小姐妹或者兄弟,人家已经去环游世界了,而我们还要继续苦哈哈的搬砖,跟小年轻们竞争一个岗位,挤一部地铁。 成年人大概都懂得,什么时间退休,不是政策说了算,也不是身体说了算,是我们的口袋说了算。 早点准备,未来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这是隔壁日本今年的新闻。
京津冀养老圈入驻电话:400-6868-682 |